让旧物焕新生 中国都市青年乐享“循环生活”******
中新社武汉1月10日电 题:让旧物焕新生 中国都市青年乐享“循环生活”
作者 武一力
“我带这只小熊去过很多城市,愿今后它能陪你去见更多的山川湖海”……近日,武汉市积玉桥一家咖啡馆小院里格外热闹。在一场名为stooping的旧物交换市集上,大家分享着旧物故事。
图为1月9日,“90后”服装设计师汪艺在店里准备改造一件蓝色长款上衣。 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活动发起人王珊珊告诉记者,stooping直译为“弯腰”,引申为“把废弃物品捡回来循环使用”,最初流行于美国纽约。目前,这一行为逐渐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年轻群体中流行。
来自上海的陈思“淘”到了一套心仪已久的旧杂志。她也带来了几本读完的旧书,打算赠送给下一位喜欢的读者。陈思表示,近年来,循环书店在中国多地出现,例如武汉的瓜牛循环书店、上海的多抓鱼书店,都是通过回收旧书,让书籍被循环阅读。
王珊珊说,在武汉常听街坊说,“你屋里穿不下的衣服,留给我屋里”,这是“中国式”的stooping。在她看来,旧物循环交换,是互助,也是温暖,更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在这场持续两天的市集中,超过3000件旧物被成功交换。王珊珊从中认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城市的朋友,她还专门组建了微信群,作为大家闲置物品的“循环中转站”。
图为1月9日,“90后”服装设计师汪艺在店里展示自己设计的成衣。 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在武汉开手工店的余川自称是“城市拾荒者”,只要一有空,他就穿梭于家附近的小巷里“拾荒”,那些被遗弃的桌椅、花瓶、沙发,都是他眼中的“宝贝”。余川店里有个极具年代感的茶几,就是用街边捡来的木箱改造而成的。他将其清洗、打磨、刷漆,再铺上新桌布,旧木箱变成了新茶几。余川说,店里80%家具都是他亲手改造的,既省钱、又复古。
服装设计师汪艺开了一家旧衣改造店。前不久,有个女孩带着妈妈留给她的旧大衣找到汪艺,大衣款式有些过时,尺寸偏大,但一直舍不得扔。通过重新设计剪裁,这件大衣变得合身且新潮。2022年,汪艺让1400件旧衣服有了“第二次生命”。她说:“我的顾客大多是‘90后’‘00后’,中国有句老话,‘敬天惜物,物尽其用’,将旧衣翻新二次利用,正是年轻人对这种精神的传承。”
武汉大学社会问题专家尚重生认为,中国当代年轻人乐享“循环生活”,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一是环保,让旧物获得了使用价值的延续;二是体现了年轻人物尽其用、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通过对旧物的循环利用、加工改造,赋予其新的情感价值、艺术价值。(完)
动科普丨登录制作平台就能一键生成你想要的App?警惕!便利与风险并存!****** 【万万没想到!App花样套路大解密③——应用制作乱象篇】 制作一款App需要几步?说出来别不信。 在一些App在线生成平台上,仅需一个域名地址、编写少量的网页代码,勾选平台提供的丰富的功能模块就能制作一款App。 甚至部分平台还提供软著、上架、分发的服务。这些功能服务便利了正规的中小型开发者,但同时也为黑灰产开发者开了口子,使得犯罪类应用广泛利用在线生成平台制作…… 前段时间,业界发布的《移动互联网风险应用白皮书(2021)》对国内数十款在线生成平台进行分析监测,当前App在线生成平台存在如下的安全问题: 1.被黑灰产团伙用于开发制作网络犯罪应用或者风险应用,其提供的功能和服务极大地降低了恶意应用开发者开发制作网络犯罪应用的成本和时间,这种现象日趋严重。 2.部分不正规的在线生成平台未提供针对开发者的实名制认证要求,部分在线平台对开发者身份和上传应用内容或者功能的审查机制薄弱。 3.在线生成平台提供了丰富的插件式功能模块选择,以及一站式的应用分发服务和上架服务,平台还能对开发者上传的应用配置信息和相关代码的加密,增加了对该类风险应用治理的难度。 4.此外,对于一些特定品类的App开发者,如果选择了不当的生成平台生成,还可能引入一些隐私合规类的风险问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移动智能终端上这类网络犯罪类应用及相关黑灰产产业链不容小觑。这份白皮书显示,网络犯罪类应用在生成平台制作的数量占比中,“贷款诈骗”的样本占比最高,比例达67%;其次为“色播应用”,样本占比为17%;“色情应用”“仿冒金融平台”“投资理财诈骗”等应用也占有一定比例。 比如,下面这款应用界面即为仿冒微信界面。2019年以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多起与虚假App有关的电诈案,涉及虚拟币投资、赌博、套路贷等多个领域大量“量身定制”的涉诈App背后,有的公司从接单、开发,到封装、分发、售后等,提供“一条龙”服务,诈骗App背后隐现技术开发灰色产业链。 仿冒App 博彩应用 业界人士提醒,移动互联网生态良性有序发展离不开行业相关规范和标准的引导,以及海量发现、关口前移的技术手段进行治理和约束。App生成平台具备开发技术门槛低、成本低、跨平台适配等特点,能够满足很多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应当成为黑灰产作恶的工具。 如今,移动生态的安全与否越来越取决于针对风险应用的安全治理能力,移动安全生态建设,也离不开手机厂商、开发者等各方参与者的通力合作。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制作:黎梦竹 部分内容来源中青网等)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